在每一个被孩子搅得心烦意乱的时候,是不是所有家长都曾忽闪过这样一个念头:
不管了,爱咋咋地吧!
但冷静之后,随着一声叹息,我们还会回到从前的状态里,周而复始地为孩子操心。
管教孩子,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就难在,它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
管多了,怕孩子叛逆;
管少了,又怕孩子不长进。
“这孩子油盐不进,无论我怎么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孩子总是跟我对着干。”
“我的孩子,怕不是来报仇的吧!”
作为家长,我们明明是想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可为什么我们的含辛茹苦,却换来了孩子的不知好歹呢?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错解了“管教”一词。
真正对孩子有益的管教,是「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你的管教为何无效?
管教是什么?
我们似乎都理所当然地以为,管教就是父母为孩子做的那些事情。
在学校教育大概率会决定孩子前途的社会法则之下,“管教”似乎意味着让孩子学得更多、更好、更快。
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父母将那些对成绩“有益”的项目规划到孩子的日程表里,又将那些“干扰”项一一剔除。
然而孩子真正喜欢的,可能正是父母眼里那些会“干扰”学习的事情。
这些孩子或许每天放学后就关上房门,只有吃饭的时候才会跟父母说上几句话。父母想跟他们聊聊天,讲讲道理,可孩子总是一副不想听的姿态。
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可能是班级里正流行的游戏项目,而这个游戏只会让父母反感。
为人父母,都能理解那种“想让孩子多努力学习”的心。
但是,一个令父母们都不愿承认的事实是,大多数孩子对学习都没有兴趣。
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好好学习;
但孩子的目标里却没有好好学习,他们只想摆脱家长的管束。
矛盾的地方就在这里,学习本来是孩子的事情,但现在却变成了家长的“任务”。
这些家长心里想的是“如果不逼ta学,ta就只知道玩。”
这就是无效的管教。
孩子和家长的目标是完全相反的。
在这样拧巴的局面下,每个孩子天然的都想抗拒父母的管教。这或许就是,“管教为何无效”最关键的因素。
在这种错误的养育模式之下,孩子只是问题的体现者,父母才是问题的制造者。
被错解的“管教”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除了吃饭和睡觉,玩耍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每个孩子都需要玩耍,他们能从中学会很多东西。
然而,从幼年走向青少年、再走向成年,孩子必须从以玩耍为主的人,慢慢转变为以学习和工作为主的人。
显然,这样的转变不是一瞬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孩子的大脑和心智发生深刻的变化。
但是,有太多父母对这一过程知之甚少。很可能这些父母自己小时候,也没有体验过自己自发地将生活重心转向学习的过程。
很多人都是离开校园之后,才发现学习的重要性。
但是,当我们带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心态去教导孩子时,我们难免会将焦虑也掺进去。
虽然古训说得很对,但是年幼的孩子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而且孩子的心智,不应该太早承担生活的压力。因为越是跟孩子上纲上线的强调学习很重要的时候,孩子就越会产生反感,越难从学习中找到乐趣。
但是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很多父母会感到无助,自己的权威感被推倒,仿佛那个不听话的孩子,真的变成了长大后一事无成的样子。
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需要拥有良好的自我感知,才能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逐渐萌发学习的意识。
但是,如果孩子从我们这里感受到更多的是约束而不是关爱,那么,孩子就会本能的从内心反抗我们。
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我们下班回家,刚一进门孩子就冲上来问,今天工作怎么样?开会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听领导讲话?今天跟同事吵架了没有啊?
我们是不是也想逃离这种喋喋不休呢?
所以,越是严厉苛刻地管教孩子,孩子就越不服管。
即便孩子服从了管教,但他也只是行为上的服从。我们无法收买孩子的内心。
事实上,管教不等于操控,管教更应该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引导和心理素质的养成。
家长做好自我管理,是最高级的管教
西方国家有一个古老的比喻:照顾孩子要像照顾花园,做父母要像做一个园丁。
就像拥有生长能力的植物一样,每个孩子都是自带生命力的。
照顾花园需要提供良好的土壤、水分,以及适当的阳光,然后等待植物慢慢生长。
园丁为植物提供的是滋养。我们对待孩子,其实也是这样。
①亲子关系是一切管教的基础
每个人都需要来自父母的爱。这种爱可以给人带来自信和力量。
孩子体验到的爱越多,他未来在面对长久的学习、升学的压力、老板的苛刻等一系列的坎坷中,就越有韧劲。
但是,当我们教训孩子、威胁孩子的时候,孩子从我们这里,还能体验到爱的感觉吗?
然而很多父母为了教育孩子,无意中破坏了亲子关系,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
可能有些家长会说,正是因为爱他,所以才管他啊!
但是,我们要从孩子的自身感受出发。
当孩子整天面对凶巴巴的父母时,孩子体验到的,很可能不是父母的关爱,而是对自己的羞愧和嫌弃。
严厉地指责孩子,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更达不到父母管教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出于自我保护,逐渐封闭自己。
当一个孩子体验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那么或早或晚,这个孩子的行为,必然会出问题。
②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
看到孩子有问题而不去管,那这样的父母是不是不负责任呢?
事实上,很多父母没有用对管教的方法。
当孩子已经不愿意跟我们交流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的管教方式出问题了。
家长的喋喋不休,会使孩子的自我认知变得越来越差。
只有当孩子明确地知道,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弱点是安全的,他才会愿意敞开心扉。
我们总是急于给孩子“人生指南”,殊不知,给一个孩子讲道理几乎是完全无效的做法。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接纳。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
因为情绪是人的内心不由自主产生的感觉,所以,无论孩子有怎样的情绪,我们都应该接纳他。
但接纳情绪不等于接纳孩子所有的行为:
“你讨厌这个老师,但不能对老师出言不敬。”
“你喜欢这个女同学,但不能做出不符合你这个年龄段的事情。”
“你讨厌考试,但不能在考试中作弊。”
这种情绪接纳,就像是一个能够容错的空间,为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场域,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但假如父母针对孩子的情绪进行批判,不断否定孩子的想法,那就会让孩子陷入彻底的无助。
③ 相信孩子,陪孩子一起成长
管教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孩子具备独立且快乐生活的能力。
所以最高级的管教,是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的生活过好。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直接对孩子提供指导,而是激发出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并使其开花结果。
当孩子能够充分体验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时,他自己就会愿意走上一条自我发展之路。
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并相信相信的力量。
或许会有父母觉得,这个境界太高了,普通的父母很难做到。
然而,一个好的父母,不就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吗?
设想,当孩子面对一个很难到达的目标时,我们希望他抱有怎样的心态呢?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努力,那么我们在面对这样高的目标时,就也要努力。
这个过程一定是漫长的。而且在不完美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记住,父母的高度,可以影响孩子。
同时这个高度,永远可以提升。
这段时间顺着他等他懂事了再往死里训你能怎么教育打?骂?还是怎么着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教授认为,不管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逆反过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产生的四个原因
▲不切实际地期望
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作为家长来说,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对孩子过于严厉
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许在有些父母的脑子里还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世界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充满神奇的。但许多大人们不理解孩子们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这个是在瞎闹,有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
聪明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反复唠叨,喋喋不休
有些家长唯恐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就会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试想让孩子们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即使孩子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也不乐意听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对于逆反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做
研究发现,5%到15%的学龄儿童都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征兆。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出: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对抗与敌视的行为。这些行为能够在许多场合出现,在家里和学校表现得尤其明显。
对于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
▲与孩子冲突时要冷静,不要使冲突加剧,可以暂停或抽时间出去;
▲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要给予他正面的表扬和鼓励;
▲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
▲用体育锻炼等来舒缓你的紧张情绪,避免向孩子发脾气;
▲努力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与孩子有关的其他人(老师、配偶)的支持;
▲父母在必要时可以寻求儿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帮助。
逆反并非一无是处,也有正效应
许多父母都觉得儿童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健康不利,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
逆反心理包含诸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眼界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
▲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
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不至于长期滞留于心中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来看看好网的专家对于孩子逆反是怎么说的吧:青春期孩子的逆反的确会给孩子们带来一定的危险,但是科学的角度来看,逆反实际上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必要阶段。如果孩子不经历逆反期,那么他们就无法长成一个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成年人,换句话说,太乖的孩子往往会形成依赖性人格,对他们的将来的独立生存带来更大的危害。
如果从成长的角度看逆反,逆反不仅不是坏事而是一件好事。
青春期之前,孩子是没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所以任何事情都要依赖于成年人的思考和建议。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大脑的发育,他们开始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初步的能力,因为孩子们发现了自己原来也能像成年人那样找出事情间的逻辑关系,于是他们觉得自己与成人是平等的,他们不在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要尝试着自己的去思考,外在的表现就是固执、对抗成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其实这是孩子在学习独立思考的过程。
但是由于其逻辑思维还在发育中,对问题的认知还处在表面化的程度之上,同时又缺乏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显得很肤浅和幼稚,其分析和选择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着眼点常常是当时的快乐而不顾及长远利益。这样的思考和判断导致的行为,对他们的往往具有很大的风险。
青春期的孩子是很渴望被成人社会所接纳的,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来指导他们,指导逆反期的孩子,所使用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一定要用平等和尊重态度对待他们的想法,无论这些想法有多幼稚,但这毕竟是来自他们独立的思考,在这一点上一定要予以尊重,然后指出其中幼稚的成份,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成人的态度,教会他们把眼光放远,把心胸放宽。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对比,孩子发现和理解了自己想法中不成熟的地方,他们会主动调整和按照教师的指导去做。当然这样做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给孩子讲清道理,孩子就应该自己能做好,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教育是一项工程,就像盖高楼要一层层的盖,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需要一件事一件事去指导,让孩子在这样的指导中逐渐学会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思考和判断的的方法。这样的教育即顺应了孩子独立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不会因为能力上的缺乏而导致有害于成长的事情发生。
叛逆小孩如何教育
先找与她同玩的孩子们了解一下情况,如果没干什么出格的事就不要和她太教真,如果……送去特教或许能有所改变。交朋友,不能对着干,顺着引导,家有儿女上有那么多的例子大棒加蜜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楼主看着办吧要软硬兼施顺其自然。。。。。。。家长需要反思,是否又和孩子真正的沟通,不是说教孩子,不要以为让孩子怕自己,就是树立自己自己的威信,只会让孩子疏远自己。打孩子只会更多伤害她,带来她更多的怨恨。孩子若在家里感觉不到平等、尊重,找不到安全感,自然就会跑到外面寻找。孩子叛逆是因为对父母的积怨太深,最重要父母要做出改变,接纳她,让她知道父母爱她,不要让她觉得读书比她本人重要,读书是为了她好,但她活着不是为了读书。
免费咨询热线:400-106-1586